清廉勤政、倡廉崇简、恪守中道《资治通鉴》将廉政思想提升至国家治理与社稷安危的高度,并与民本思想、用人之道深度融合,成为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的宝贵政德资源。
“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资治通鉴》通过陈述人才认识、选拔、任用、考核等,揭示了人才得失与国家兴衰的密切关系,对推进社会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以战止战”“上兵伐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了系列重要军事思想,揭示军事与政治、经济等的辩证关系,是我国古代兵家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
昔日三代之王皆习民以礼”,司马光认为治国之本在于礼,他在《谨习疏》中强调“礼”在国家层面的重要性,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根本。
以“治天下者,当立纲纪、正名为理论根基,《资治通鉴》提出分”:“地理统一、)道德践行、文化认同”三位一体的政治合法性标准,彰显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价值追求。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世贤,师吾俭”《资治通鉴》以霍去病、萧何等为例,阐述了治家思想中的大局观、财富观等,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历史镜鉴。
“夫民者,国之堂基也”,民众是构成和支撑政权发展的重要力量。--《资治通鉴》阐释了以民为本的内涵包括重民、爱民、取信于民等。
社会治理的核心在于以扶贫济弱为基础、以保民爱民为根本、以教民化民为升华,通过物质保障与精神教化相结合实现社会和谐。
改革需注重平衡“变”与“稳”的辩证关系,凸显“以人为本的治理内核”,重视营造改革“软环境”。历史经验昭示,立足现实、尊重民意,行稳方能致远。
以农为本而兼顾工商,主张货币政策因时制宜,推崇轻徭薄赋的治国平衡,主张“藏富于民”,书中的经济治理密码对于我们现代仍具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