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人类以来,温带的先民面对酷暑,就梦想在夏日能有冰来消暑降温。不知从何时,先民学会在冬季把冰块藏在地窖,到夏天拿出来消暑。这种冰窖在中国汉代之前称为凌阴,汉代称凌室,北朝称冰井,明清时期称冰窖。
从南宋绘画《柳院消暑图》中“墙内芭蕉与墙外柳树,相映得宜。柳叶丝丝勾出,垂柔飘逸,犹如烟动”呈现远景山水的清旷,到明仇英《蕉阴结夏图》中“远处三座立石挺健高耸,芭蕉、修竹等出乎其间”呈现夏日蕉阴的清凉。
跟今人离不开花样繁多的果汁、奶茶、咖啡一样,古人也有丰富多样的消暑饮品,既注重清凉解暑,又兼具养生功效,上至帝王公侯、文士武官,下至贩夫走卒、市井男女,都能在一杯杯消暑饮品中获得一片清凉。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于《销暑》一诗中描绘了端坐庭院、心静室空以祛除暑热的场景,其自得其乐的心境跃然纸上。如今,当我们在炎炎夏日中重读这首五言律诗,清风徐来般的意境引人遐思:古人是如何消暑纳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