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黄河中下游生态保护主战场,河南省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题,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是落实黄河国家战略的核心命题。
加强防控黄河流域外来植物入侵技术研究,减少外来植物入侵,进而维持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对当前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流域河南段新型能源体系把煤、油、气、电、可再生能源统一纳入黄河治理棋盘,预计2030年可带动全流域年减排1.2亿吨、新增绿电100吉瓦,为黄河下游供20太瓦时绿电、10亿方调峰,把洪水与碳峰同步削平,成为“流域能源-生态协同”样板
如果说母亲河意象体现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母爱之情是比较抽象的情感符号,那么矗立在郑州黄河岸边的黄河母亲像则是直观可感的雕塑艺术形象,她一经面世就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打动了华夏儿女的心弦。
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人地水和谐共生”理念,将流域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统筹水、土、能、矿、生等全要素,实施自然资源分区分类分级精准调控,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推动黄河流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将黄河流域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支柱产业建设需以规模扩张与全链条升级为核心,民生产业需以普惠服务与民生改善为导向,幸福产业需以文化认同与精神体验为内核。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黄河流域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黄河流域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转型、加快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黄河流经的9省(区)中,仅河南一省便孕育出了洛阳、开封、郑州、安阳等4大古都;黄河河南段沿线及附近地区共有5处世界文化遗产、16处纳入国家规划的大遗址,分别占黄河全线的45.5%和24.6%,均居沿黄9省(区)第一位。
近年来,河南锚定“幸福河”建设目标,坚定践行“两高四着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止黄河发生大规模决口,给华北平原创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国家亟须对下游大堤进行系统的管理维护。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既要传承明代治河制度中预防为主、动态管控的精髓,更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智慧水利赋能精准治理,用多元共治凝聚社会合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河南段的嘉应观、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人民胜利渠渠首、开封镇河铁犀、林公堤、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太行堤(河南段)、东坝头险工、影唐险工、三门峡水文站、花园口水文站、原阳砖坝遗迹等12处水利遗产被列为首批黄河水利遗产。
郑州黄河湿地文化,是依托郑州黄河湿地特定地理空间,伴随着自然生态演变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形成的文化形态,具有郑州地域特性。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和主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
六载春秋,沿黄九省区以生态保护为笔,以高质量发展为墨,共同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与发展的革新之路,这条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正以创新姿态开辟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