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香:做新时代的真学问、大学问、暖学问,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在“5·17”重要讲话发表6周年之际,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叶光林:“5·17讲话”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着力点”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强化历史使命,切实做到“方向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历史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强化历史使命,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切实做到“方向明”。

王清义:立足实际 守正出新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坚持“两个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六年来华水始终以中国和时代为观照,不断推动创新,有序召开纪念“5.17讲话”五周年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研讨会、南水北调精神座谈会等,聚焦黄河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系统研究

祁海军:思想的供给与哲学的使命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变革引领了中国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和社会变革,而哲学的反思和批判、总结和归纳有力地推动了这种思想变革。哲学破除了人们对无条件、无根据以及超验事物的迷信,打破了人们片面、静止、孤立的形而上学迷思,解放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肯定人的价值,为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扫除主观障碍和观念束缚、提供理论性工具和理念性先导。

桓占伟:大力推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不少还停留在资源状态,需要从博物馆中活起来,从历史记载中走出来。这就需要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摆脱传统的资源思维,确立新兴的创意思维,推动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个“出圈”:首先从历史圏、考古圈走向文化圏、旅游圈,再从文化圏、旅游圏走向生活圈

方少明:砥砺前行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

近年来,郑州轻工业大学乘着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东风,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地位作用和职责使命的认识,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语言学、艺术学和体育学等学科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

胡继勇:肩负时代使命 高质量构建商丘哲学社会科学新高地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再次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

王明钦: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中华文化,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我们再出发的基本遵循。我们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刘振江: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融通文明交流中独特作用的中国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是继“5.17”讲话之后又一次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构建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怎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课题。讲话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对内“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

周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可为与有为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考察时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这充分肯定了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既为我国高校在新时代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也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因此,高校要提高站位,把握大势,守正创新,发挥特色,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程中谱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

田宪臣:党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这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当时代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王玲杰: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几个关键问题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重要论断为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明确了方向和重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明晰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几个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