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展现广大农村妇女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家庭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精神风貌。省文明办、省妇联联合组织开展了2019年度“河南省乡村好媳妇”选树活动,经逐级评选、组织审核、择优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确定2019年度“河南省乡村好媳妇”名单(共10人)。

乔淑利,1975年3月出生,初中文化,上街区峡窝镇魏岗村村民,曾荣获上街区文明家庭、上街区“最美母亲”、郑州市“文明市民”、郑州市道德模范、郑州市“十大最美媳妇”等荣誉。2006年,乔淑利的丈夫在一场意外的车祸后多次病危,公公因受刺激精神失常,婆婆长年患病丧失劳动能力,面对家庭重大变故,她没有心灰意冷,多次奔走向亲戚邻居借钱为丈夫治病,同时还照顾生病的公婆,从无怨言,把全部精力和爱献给了这个家。在丈夫和公婆住院期间,医院领导被她为爱坚守、不离不弃的品行所感动,主动为她提供了一个保洁工作岗位。乔淑利十分珍惜,工作兢兢业业,赢得同行广泛认可,现在上街区多家医院的保洁工作都交由她负责管理。乔淑利用新时代女性的坚韧扛起家庭重担,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被乡邻誉为孝老爱亲、夫妻恩爱的好媳妇。

艾淑娜,1986年3月出生,初中文化,宜阳县韩城镇冯庄村村民,曾荣获宜阳县道德模范、洛阳市道德模范提名奖、洛阳市“乡村好媳妇”等荣誉。艾淑娜2009年结婚,丈夫长期在外打工,九年前婆婆因一次意外摔成重伤,经救治仍瘫痪在床,公公的身体和精神也一下子垮了,家庭重担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艾淑娜数年如一日像对待自己亲生父母一样伺候着公公婆婆,每到饭点先问公公婆婆想吃什么再去做,吃饭时候她先给公公端去再伺候婆婆吃饭,婆婆卧床不方便,她就一口一口的喂,往往一顿饭下来两人都累的一身汗,她顾不上自己洗洗,总是先端热水为婆婆擦洗,照料完两位老人才自己吃饭。婆婆长期卧床,艾淑娜怕老人长褥疮,她就经常给婆婆翻翻身子、捏腿捶背、擦洗身子,老人从来没有得过褥疮。后来婆婆大小便困难,她时常背着老人上厕所,还亲自用手给婆婆掏失禁的粪便,照顾得无微不至。艾淑娜用自己的坚强、善良承担着家庭生活的重担,不抱怨、不退缩,被乡亲们称为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媳妇。

王改红,1980年2月出生,初中文化,舞钢市杨庄乡水田村村民,曾荣获舞钢市“好媳妇”、舞钢市“五好文明家庭”“平顶山市乡村好媳妇”等荣誉。王改红患有神经末梢炎,二级残疾,行动靠拐杖,劳动能力差。她结婚后跟婆婆生活在一起,为让早年丧偶、年过六旬的婆婆过上好日子,她拖着残疾的身体像照料自己的母亲一样伺候着婆婆,冬天为了不让老人吃凉饭,她用一个盆倒半盆开水,将饭菜放入盆内温着一口一口地喂老人,体贴得无微不至。王改红的家庭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她身残志坚,从不向村里伸手,靠勤劳双手改变家境状况。2017年,当得知乡里鼓励贫困户搞养殖时,她克服身体困难,自己筹资购了10头猪崽,在家干起养猪副业,增加了家庭收入。王改红的丈夫常年在外,两个孩子的生活学习由她料理,她拄着双拐打理家务、辅导孩子学习,成为孩子的励志榜样。王改红还有一手编织篮子的手艺,她经常捡来废弃的包装条编织成各式好看的篮子,免费送给乡邻使用,被十里八乡的群众誉为身残志坚的好媳妇。

弓春香,1968年2月出生,初中文化,汤阴县韩庄镇北张贾村村民,曾荣获汤阴县“敬老好儿女金榜奖”“最美家庭”“家庭美德典范”等荣誉。弓春香结婚后,家里有一位90岁的爷爷,公公瘫痪,婆婆有精神疾病,丈夫的哥哥是个智障人,面对“一老、一瘫、一憨、一傻”的家庭窘境,她没有向困难低头,在丈夫长年不在家的情况下,一个人扛起照顾四位特殊亲人的重担。她长年坚持每天早晨5点起床,先打扫卫生、买菜做饭,再为公公、婆婆做全身按摩,帮助洗脸刷牙,每天晚上用温水给他们擦拭身体,十几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在弓春香的悉心照料下,公公婆婆瘫痪多年从未生过褥疮,也没有出现肌肉萎缩症状,她悉心照顾四位与自己没有血缘亲人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传颂。

刘秀枝,1957年6月出生,高中文化,博爱县磨头镇西庄村村民,曾荣获博爱县“好媳妇”荣誉。1997年,刘秀枝的丈夫因车祸去世,留下72岁的公公、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还有身体残疾的小叔子需要照顾。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和家庭负担,刘秀枝没有退却,而是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家庭重担。有好心人看她整天累得可怜,劝她改嫁,可刘秀枝担心老人、小叔子一家人没人管,一直没有再嫁。20多年来,她独自挑起家庭重担,尽心尽力照顾公公,老人现已95岁高龄,把女儿培养成了一名大学生,儿子也成家立业。残疾小叔子不仅是她给张罗成家的,后来侄子结婚没有新房,刘秀枝决定把自家新房让给他家,她带着儿子儿媳搬回老院,让侄子住进新房,如愿娶了媳妇。刘秀枝的善行孝举,在博爱县磨头镇被传为美谈。

刘文平,1981年3月出生,初中文化,长葛市大周镇王皮庙社区村民,曾荣获大周镇“最美家庭”“最美大周人”等荣誉。2016年,刘文平的婆婆因车祸造成重伤,从抢救治疗到到康复理疗,前后花了近百万元的医疗费,曾经幸福的小家背上沉重的债务。为了维持生计,刘文平让丈夫外出打工挣钱,并立下誓言:我会像亲娘一样伺候婆婆,决不会让你操心的!说到做到,刘文平每天在家照顾婆婆的起居,给老人端水喂饭,按摩身体,清理大小便,四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在她无微不至地关心照料下,婆婆的身体渐渐好了起来,家庭成员也恢复了往日的笑容。刘文平这种宁可自己过苦日子,也舍得花钱给婆婆治病的大爱孝心,得到父老乡亲的交口称赞。

韩红晓,1972年11出生,初中文化,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村民,曾荣获“漯河好人”“河南好人”荣誉。2006年,韩红晓的丈夫遭遇车祸全身瘫痪,智力近乎婴儿,她义无反顾地支撑起了这个家,精心照料瘫痪在床、没有反应能力的丈夫,每天为其翻身数次,擦拭身子,没有让他生过褥疮。经过她的精心照料,丈夫3年后终于苏醒过来,但生活仍然不能自理,韩红晓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教他学说话,用左手写字,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从没放弃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发生车祸13年后,丈夫终于能够握笔写字,有次还赋诗一首,以表达对妻子的感激之情。韩红晓坚守爱情、不离不弃的爱情观深深感动着身边每一位人。

王亚丽,1984年7月出生,小学文化,宁陵县石桥镇郭老家村村民,曾荣获“商丘好人”、商丘市“乡村好媳妇”“河南好人”等荣誉。王亚丽的丈夫因意外去世,留下一双年幼的儿女,还有双目失明且偏瘫在床的公公,家里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非常清苦艰辛。公公心里非常心痛,再三催促她改嫁过好日子,可王亚丽始终没有同意,后来老人年龄增大、病情加重,家庭负担越来越重,王亚丽再三思考,宣布一个人生重大决定:招夫养父。唯一要求是男方必须“倒插门”给公公当“儿子”。这个条件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王亚丽便在报纸上征婚,后来一个叫韩建峰的小伙子被她的孝心爱心所感动,愿意与她一起承担风雨。婚后两人携手并肩,给公公无微不至的关心,让老人安度幸福晚年,家庭生活也越过越好。王亚丽“招夫养父”的感人事迹被邻里广为传颂。

成慈莲,1970年12月出生,小学文化,新县田铺乡塘畈村雷岩组村民,曾荣获信阳市“乡村好媳妇”荣誉。25年前,成慈莲和丈夫结婚后,她勤俭持家,常年坚持照顾“中风”不能自理的婆婆和患肺气肿的公公直到两位老人离世。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有年丈夫外出务工又突然生病去世,面对接踵而来的家庭变故,成慈莲没有悲观绝望,她重新鼓起生活勇气,咬紧牙关,独自撑起一个家。她一边打工挣钱,一边培养两个孩子,如今两个孩子一个上了大学,一个在县重点高中读书,家里虽然不富裕,可孩子在她的感召教育下,个个知书达理、好学上进,成为邻居称赞的好孩子、好学生。成慈莲坚毅自强、孝老爱亲的品格受到广大村民好评。

贺翠,1964年7月出生,小学文化,商水县化河乡大柴行政村村民,曾荣获周口市“乡村好媳妇”等荣誉。贺翠的婆婆自幼瘫痪,终生与轮椅为伴;她的公公患有严重的眼疾,视力有很大的障碍。面对两位身体残疾的老人,贺翠从不嫌弃,她尽心尽力地照顾公公婆婆,对两位老人的衣服、被褥经常拆洗、晾晒、勤换,从没有让两位老人生过褥疮。贺翠的丈夫38岁时突患脑溢血,失去劳动能力,十年后又突发脑梗,虽经救治保住了性命,但却成为步履蹒跚、不会言语、精神失常的痴呆人。面对如此负重的家庭,贺翠默默忍受着亲人病痛、家境清贫和无休止的操劳,她毅然不离不弃,极尽做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和义务,无怨无悔,用爱温暖着这个家庭的每一位亲人。贺翠这种不离不弃的家庭责任和直面困难的担当,受到左邻右舍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