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王丽茹(右)、付鹏钰(左)

嘉宾简介:

王丽茹,河南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研究所学校与儿少卫生研究室主任。

嘉宾简介:

付鹏钰,河南省营养学会公共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研究所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室主任。

精彩热点导读

免疫力到底是什么?

免疫力是机体保护“自我”,抵御“外来入侵”的能力,主要由我们机体的“防御部队”—免疫系统来承担。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如何“吃”好一日三餐,提高我们的免疫力?

第1条: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第2条:吃动平衡,健康体重。第3条:多吃蔬果、奶类、大豆。第4条:适量吃鱼、禽、蛋、瘦肉。第5条少盐少油,控糖限酒。第6条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俗话“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是否适合每个人?

这种饮食方式适合大部分人,但是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运动员、专业健身人士可能需要少量多餐,包括一些病人,如糖尿病人,少量多餐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波动。

  2020年5月17-23日(5月第三周)是第六届全民营养周,今年的主题是“合理膳食 、免疫基石”,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一场疫情让人们再次意识到免疫基石的重要性,而怎样科学合理地增强免疫呢?吃好一日三餐,才能有好身体、好心情,那么,怎样才算是“吃好”?
  河南省疾控中心联合大河网开展网络访谈直播系列活动。今天采访河南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研究所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室主任付鹏钰,学校与儿少卫生研究室主任王丽茹,为大家详细讲解。
  主持人
  一场疫情让人们再次意识到免疫基石的重要性,免疫力到底是什么?
  付鹏钰
  免疫力是机体保护“自我”,抵御“外来入侵”的能力,主要由我们机体的“防御部队”—免疫系统来承担。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当病原体入侵我们机体时,皮肤和黏膜作为第一道防线首先阻止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的免疫细胞和分子作为第二道防线通过一系列反应去消灭进入机体的病原体;第三道防线:一旦我们暴露于病原体或接种疫苗,就会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抗体,当下一次出现相同病原体时,可以更快地处理并消灭病原体,这种机制叫做免疫记忆。
  付鹏钰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疫情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机体免疫力在抗击新冠肺炎及阻断疾病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影响机体免疫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合理膳食是免疫系统强大的根本要素之一。
  今年传播主题“合理膳食 免疫基石”,集中普及合理膳食对于增强免疫的基石作用,结合重点宣传合理膳食、奶类、大豆和鸡蛋等优质蛋白。同时倡导树立新食尚,推广分餐制。
  主持人
  既然免疫力对人体健康这么重要,如何“吃”好一日三餐,提高我们的免疫力?
  付鹏钰
  答案就在我们这次营养周的主题中:合理膳食,免疫基石。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是保证我们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当然也是增强免疫力的必备要素。怎样才算做到合理膳食?
  首先,按照我们《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建议去合理安排饮食,核心推荐有6条:
  第1条: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第2条: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第3条: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第4条: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第5条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第6条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维护免疫力,需要通过合理膳食、依靠多种营养素的联合作用,其中蛋白质扮演着关键角色。蛋白质是维持免疫系统高效活力第一要素。可以说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公认的优质蛋白质是乳类、肉类、蛋类、鱼类蛋白质和大豆蛋白质。今年全民营养周的LOGO中:加入了奶类、大豆、鸡蛋等元素,组成的盾牌的外形,寓意优质蛋白质的重要营养价值和对身体免疫力的重要作用。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摄入量,如果每天平均摄入6两牛奶、1两肉、1个鸡蛋、1两鱼、半两大豆,就能保证身体所需的优质蛋白质的数量。
  主持人
  一句众所周知的俗话“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是否适合每个人?
  付鹏钰
  这句话确实流传很广,说的也有道理,但是也需要我们科学地、正确的认识。早餐吃好,指的是质量高,营养价值高,除了一定量的主食提供碳水化合物、能量外,还需要1-2种优质蛋白质,如奶、蛋、肉等;午餐吃饱,并不是真的顿顿都吃很饱、甚至吃撑,我理解的是午餐要全面、各种都要吃到,而不是真的吃饱、吃撑;晚餐吃少,但是要吃,另外少我理解的除了量要适当地减少外,能量密度也要低,就是少油、清淡。
  这种饮食方式适合大部分人,但是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运动员、专业健身人士可能需要少量多餐,包括一些病人,如糖尿病人,少量多餐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波动。
  另外,晚餐吃少,对于一些学习强度大的学生,或者晚上需要长时间工作、甚至熬夜的人来说,可能是不够的,这时就需要适当地增加食物的量,甚至一些合适的宵夜也是有必要的。
  总之,就是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
  主持人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全民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营养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我省学生现在的营养状况如何?
  王丽茹
  近年来,我国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体格发育水平增高,贫血等微量元素营养状况改善明显,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学龄儿童营养不良依然存在,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还十分常见;另一方面,超重、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低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常见,如不吃早餐或早餐简单;吃零食、喝含糖饮料现象普遍;学龄儿童身体活动不足、静坐及视屏时间长、睡眠不足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2018年我省监测6-18岁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6.8%,超重检出率为14.7%,肥胖检出率为10.4%;2019年营养不良检出率为5.4%,超重检出率为15.6%,肥胖检出率为14.3%。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城区学生较郊县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营养不良检出率郊县高于城区。肥胖检出率在小学阶段一直居高不下,10~11岁达到高峰,接近20%;自12岁开始,肥胖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小学生检出率为18.2%,初中生为12.82%,高中生为8%左右。
  主持人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学生的健康问题广大家长尤为关注,他们的健康问题重点需要关注哪些方面呢?
  王丽茹
  “三减三健”是《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中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专项行动内容,其中“三减”是指减油、减盐、减糖,“三健”指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1)减盐行动:高盐饮食会增加高血压、胃癌、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病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推荐,每个年龄段每天食盐的推荐摄入量是不同的:健康成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6g,2-3 岁不超过2g,4-6 岁不超过3g,7-10 岁不超过4g,65岁以上不超过5克。(实际摄入情况《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日烹调盐摄入量为10.5克)
  减盐贴士:口味的养成与改变,使用定量盐勺控制家庭烹饪每次每日食盐使用量;改变烹饪习惯;了解高盐食物(包括“隐形”高盐食物);关注学校食堂食物的咸淡口味;减少外出就餐和外卖的使用;关注食品营养成分表;少吃零食。
  (2)减油行动:摄入过多油脂,容易引起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健康成人每人每天推荐烹调用油量不超过30克。
  减油贴士:控制烹调用油总量,控油壶的使用;少吃油炸食品;少用动物性脂肪;限制反式脂肪酸摄入;不喝菜汤或用菜汤拌饭;关注食品营养成分表。
  (3)减糖行动:过量摄入糖可导致肥胖、龋齿、降低抵抗力、缺乏维生素、增加近视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成年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各人群均应减少添加糖的摄入,但不包括天然水果中的糖和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
  减糖贴士: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经常饮用尤其是碳酸饮料,会增加龋齿、牙痛和牙齿损伤的风险,导致肥胖,可能导致糖尿病、血压升高等风险增加,对儿童骨健康产生影响);婴幼儿食品无需添加糖;减少食用高糖食品;烹饪过程少加糖;外出就餐巧点餐。
  (4)健康口腔:健康口腔指的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健康口腔保障措施:科学刷牙;少吃甜食;定期口腔检查;氟化物防龋齿;及时窝沟封闭;及时修复缺失牙齿。(3-5岁学龄前儿童龋患率为58.3%,龋均为2.83;12-15岁学龄期儿童龋患率为%,龋均为。)
  (5)健康体重: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器官功能、身体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还会增加其成年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脑卒中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使其发生时间提前,加快病情进程。
  管住嘴、多动腿。不偏食挑食、不过度节食,不暴饮暴食。保证充足的身体活动,减少久坐行为。
  (6)健康骨骼:儿童青少年脊柱周围肌肉、韧带尚未发育成熟,较为薄弱,长期姿势不良会造成双侧肌肉紧张度不平衡,引起椎间盘软骨变形,使脊柱弯曲程度逐渐加重,导致胸部变形。发生原因:习惯性姿势,桌椅高矮不合适,体力活动缺乏,体质和营养因素。预防措施:加强健康教育,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调整桌椅高度,定期筛查早发现,及时矫正。
  让我们从今天起注重一饭一食,合理膳食,共同迈入全民营养新时代吧!(尧青/文 祝萍/摄像 李彤/剪辑 韩淼宇/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