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中国电影”——电影人喜迎电影院复映

星光点点,汇聚银河万里;雪消冰释,电影人砥砺前行。随着7月16日国家电影局下发《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阔别电影太久的电影从业者和观众,都将因电影陆续重逢。在影院拉开久违大幕的时刻,让我们回头看看,经历了疫情考验的电影人,电影各协会、各相关企业以及可敬的观众们,有哪些话要说。

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影片:创作“富矿”有待深入挖掘 积极探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中国电影人牢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先后推出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捉妖记》系列、《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叶问4:完结篇》、《长城》、《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一批用银幕弘扬传统文化之核、用影像展现传统文化之美的优秀电影作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内容呈现给观众。同时,这些作品兼具“历史感”与“当代性”,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情感、思想、价值观等方面与观众达成“共同体美学”,实现共情、共鸣、共振,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与统一。

中国类型电影崛起之路:从学习借鉴到中国特色 构建健康多元本土市场

2002年,首部现代商业大片《英雄》登场,在争议声中以破天荒的2.5亿元国内票房,拉开了国产电影类型化的大幕。在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选择过,也在失败与成功之间徘徊过,更在尝试与探索中前进着。一次次的阵痛之后,中国电影最终完成了创作类型化的蜕变。从产业化初期,国产电影对好莱坞、香港商业类型片的机械式复制拼贴,到中国式主流大片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片种;从盲目膜拜外来技术,忽略本土文化语境到国产硬科幻填补影史空白,中国特色“超级英雄”迸发热血,国产奇幻电影击败分账大片登顶票房榜首;从重娱乐轻思想、重形式轻内容到青春片掀起“舆论”旋风,国产动画打通全年龄段;从单一类型跟风扎堆到纪录、文艺片等小众类型片成了每年市场的必备选项……创作的类型化应和着产业化发展道路,一路筚路蓝缕、爬坡过坎。

大河网融媒体传播中心出品  ——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