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由河南省委宣传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走进黄河”集中采访活动在郑州启动。记者兵分两路跟随采访团对黄河流经我省的郑州等地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进行集中采访。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哺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因善淤、善决、善徙,也给华夏民族带来了众多水患灾害。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在黄河防洪、防凌、供水、灌溉、调水调沙等社会公益性任务中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11月9日,大河网记者跟随“走进黄河”集中采访团来到开封西湖。“马家河、西干渠、七支排等三条河道,是开封市备用泄洪通道, 2009年开封市政府以黑岗口调蓄水库立项,引黄河水入湖,规划并建设了主湖面呈龙形的近万亩的开封西湖风景区工程。”

提起开封“城摞城”遗址,很多人想到的就是黄河改道给这座城市带来的苦难。但公众如何能更全面地感受到这种历史苦难的存在?11月9日,跟随“走进黄河”集中采访团采访的大河网记者获知,开封顺天门遗址博物馆计划于2020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黄河开封段的历史遗迹众多,与黄河相关的文化元素也极其悠久而丰富。11月9日,“走进黄河”集中采访团来到黄河柳园口采访,开封河务局工作人员贾金鹏向记者讲了这里的两个故事。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11月9日,“走进黄河”采访团走进有“地平线下古村落,人类穴居活化石”之美誉的陕州地坑院,体验古代黄河先民智慧结晶。

“环境好不好,天鹅说了算。”11月9日,大河网记者跟随“走进黄河”采访团来到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只见白天鹅在黄河之中,有的展开双翅与水嬉戏,有的水边漫步自由觅食。

11月10日,2019“走进黄河”集中采访团走进网红打卡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夯土结构的独特建筑、紫铜色的精美外观,建筑天际线中央突起并逐渐融合于大地,象征着华夏最早王朝威仪四方的恢弘气势。

波小浪低,大河安澜。黄河小浪底,被誉为一个中原看海的地方。11月10日,2019“走进黄河”集中采访团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见到黄河碧波荡漾,风光旖旎,鸥鹭翔集,勾勒出一幅绚丽的画卷。

东坝头黄河湾风景区,正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大拐弯处,站在东岸西望,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情画意立刻展现在眼前。大河网记者来到九曲黄河最后一道拐弯处东坝头黄河大堤。

走进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沉沙池,大河网记者看到,从从渠村过来的黄河水在这里一分为二,清浊两边,然后成为一池清水继续向河北方向流去。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党中央决定在黄河下游修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造福人民。1950年10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计划书》,1951年开工兴建。

11月11日,大河网记者跟随2019“走进黄河”集中采访团来到洛阳市吉利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看到保护区内水系环绕、林草丰茂、沼泽连片、水禽群飞的湿地滩涂景观基本形成,俨然成了“候鸟栖息天堂”。

“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晴天一鞋灰,雨天两脚泥。搬到新村后,走的是柏油路,住的是150平米的大房子,出门有医院、学校,也有公园。这日子美得很。”提起自己的新房,村民张建立笑得合不拢嘴。

波小浪低,大河安澜。黄河小浪底,被誉为一个中原看海的地方。11月10日,2019“走进黄河”集中采访团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见到黄河碧波荡漾,风光旖旎,鸥鹭翔集,勾勒出一幅绚丽的画卷。

大河滔滔今又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研记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近30年,黄河经常出现断流,沿河百姓深受其苦。1999年起,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花大力气实施黄河水量统一管理与调度,至今黄河已经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如何恢复生机、水畅其流的?

培根增绿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大河汤汤,华夏泱泱。千百年来,黄河滋养着华夏儿女,孕育了华夏文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加持 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在黄河之畔的郑州,回答“缺水型城市”如何节水的命题从不轻松,但在如何推进节水农业、节水产业和节水城市建设上,在构建中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探索中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打造好弘扬“黄河文化”的前沿阵地

10月19日,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同时举行的还有第二届世界古都论坛、纪念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

大河网融媒体传播中心出品     编辑:张馨予